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吕梁站长网 (https://www.0358zz.com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大数据 > 正文

大数据和算法如何完成“洗脑”?

发布时间:2022-11-22 14:00:33 所属栏目:大数据 来源:网络
导读: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用某个App时,无意中点到某一类型信息,结果数据后台就将此记录为你的兴趣点。接下来,不断地给你推送同类型的信息或商品。到最后,直到你不厌其烦,不得不把这

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用某个App时,无意中点到某一类型信息,结果数据后台就将此记录为你的兴趣点。接下来,不断地给你推送同类型的信息或商品。到最后,直到你不厌其烦,不得不把这个App卸载掉。

这种情况背后的机理就是算法,App通过算法给用户推荐信息和商品。当然,更常见的场景是:你点击了你喜欢看的信息,然后后台不断推送你喜欢的同类型信息,结果是你甜蜜地“困”在算法为你搭建的信息茧房之中。

那么这些手段大数据算法,有没有可能应用在社会政治领域?怀利的《对不起,我操控了你的大脑》,写的就是剑桥分析公司如何进行大数据洗脑,操控和架空民主,读后让人不寒而栗。

简单而言,改变一个人的行为,只要进行反复的、定向的信息投递即可实现,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洗脑。当然,一般来说,洗脑必须在封闭的环境下才能完成。

在大数据环境下,要实现洗脑,改变人的行为,就需要给每个用户进行心理画像,然后,结合心理偏差进行精准的定向信息投递。

当然,进行心理画像,必须有模型和数据。在模型方面,剑桥分析用的是人格五因素模型,数据则来自于Facebook。里面还讲到,只需10个点赞数据,该模型对一个人行为的预测,比这个人的同事还准确;有150个点赞数据,对这个人行为预测准确度比他的家人还高;有300个点赞数据,就比这个人的配偶还懂他。

有模型又有数据,就可以给每一个用户进行心理画像。然后在此基础上,有针对性地定向投递信息,实现“开放”环境下的洗脑。

有意思的是,即便是投给同一个人的信息,投递的次序也有讲究,也有算法。这里面运用的就是心理偏差理论。

举个例子,如果随机拦住一个路人,你问她“幸福吗?”她多半会说幸福。但如果你先问她“最近有没有长胖?”或者“你的高中同学是不是比你更成功?”然后,再问她是否幸福。她回答幸福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。

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依据是,发问人影响了回答者对信息的权重分配,影响回答者的判断甚至行为。剑桥分析干的就是通过定向投递信息,影响政治行为的活。

说白了,剑桥分析公司就是一家通过定向传播影响民意的公司。据说,这家公司已成功地左右了英国的脱欧公投。还有,当年特朗普当选总统,同样是这家公司在背后兴风作浪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类似于剑桥分析的大数据公司,已掏空了欧美的民主体制,民主已徒剩其表。我们知道,民主的前提条件是:人可以决定自身的行为,为自己做主。

试想如果有数据公司偷偷通过数据分析,定向投递信息,影响人的判断,甚至通过定向信息影响他的情绪和行为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的主观能动性,就是一种被操控的、虚假的主观能动性,更像是傀儡,他的行为就是“被决定”的。

这,正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理由吧。

不过,更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的是,如果有数据公司通过非法手段,同时掌握个人行为数据和个人的基因数据,那么就可以精确地用数据模拟“重建”社会,甚至可以做任何类型的社会实验。

这意味着,接下来如何改变立法?如何加强对互联网公司以及从业人士的法律监管?如何强化个人隐私类信息安全?等一系列新的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已浮出水面,必须尽快提上日程。不然,个人就是一堆数据,在诸如剑桥分析的大数据公司面前,个人可能就极有可能沦为一个个提线木偶。

(编辑:吕梁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