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骑电动车太痛苦 小心“有去无回”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一觉起来,气象台显示室外实时气温已经降到了-5℃。【有奖调查】
都说骑电动车的人比走路的人早半季,比开车的人早一季,早在十月份的时候,路上骑电动车的人早上已经开始加厚外套了。
如今已经正式入冬了,骑车人感受到的,恐怕早已是数九隆冬了。
在之前的《帝都电动自行车生存指南》一文中,笔者曾介绍过那个运气不太好的邻居大哥,最近他的小牛也正式“封箱”了,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请出来。用大哥的话说,“冬天骑电动车上下班,半条命被大风吹走,半条命被雾霾呛死”。
其实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电动车用户来说,较低的室外气温加上雨雪冰冻道路湿滑,冬季都不是一个适合骑行的季节。
大哥是有车一族,不骑电动车的代价顶多是早晚高峰在路上多堵一会儿,多花一些油钱而已。但对于很多依靠电动车出行的用户来说,冬季“封箱”也不是个办法。 老话说得好,生活总还是要继续的。
其实冬季骑行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,其一是防寒保暖,其二就是电池续航。 首先来说说防寒保暖的事儿。 骑电动车比开车早一季,其实说的就是体感温度的差异。由于电动车没有风挡,加之骑行速度较快,较大的相对风速直接拉低了电动车骑手的体感温度,所以防风就成为冬季保暖的关键。
为了防风,很多人习惯于反穿衣或者在车前弄一床“大棉被”,车把上也装一副加厚棉手套,几乎要用棉花给电动车包出一个“驾驶室”。这样做确实有效,但四处漏风乃至被风吹透也是分分钟的事儿,最关键的是,这个土办法它不安全啊。手在套袖里关键时刻拿不出来,紧急刹车腿脚被大棉被绊住了,一个不小心就真的“有去无回”了。至于那些给电动车加“帐篷”的,说得不客气一点,那就是作死。 所以说,防寒保暖也得讲科学。 首先,头部、手部和足部需要重点照顾避免冻伤。
头部保暖其实非常简单,选一款带有内村和护目镜的全盔就好了,夏天带着可能有些热,但放在冬天就非常靠谱了。手套建议大家选这种“蟹钳”式手套,兼顾了分指手套的操控灵活性以及并指手套的保暖特性,适合冬季骑行使用。至于鞋子,没啥特殊需求,防风保暖舒适就行。
其次是躯干部位。目前市面上有专业的冬季骑行装备,外层织物可以有效防风,内层抓绒则保持温度,价格也较为亲民,效果比传统的“骑行棉被”更好,安全性也更有保障。同时笔者也建议大家选择分层多穿的方式,通过合理调节贴身层、中间层和最外层的搭配来满足不同温度和不同场景下的体感舒适。
(编辑:吕梁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